院士观点:企业应加大科研投入
能源电子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融合创新并快速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关键力量。今年1月份工信部等6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发展的指导意见》统筹推动电子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促进光、储、端、信等创新应用,搭建新能源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平台。
当前,我国电池制造产能占全球75%以上,中国企业主导全球锂电池产业链发展的趋势。能源电子产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同时面临很多的挑战,迫切需要创新能源解决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就指出,由于光伏产业的发展,相应的装备也在不断提高需求量,应该说从组件、装备等各项都发展红火,但无论是储能还是光伏,电池和光伏生产装备过程中仍然消耗了很多能源,这一点需要从业者加以思考。
“从发展趋势来看,储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丁荣军认为,未来为了延长寿命、可靠性、储能安全性、实用性,能源电子领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将得到更大的应用。为了使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他还呼吁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也认同,从需求上来说,对于储能装备、储能技术的需求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目前来说,我们的太阳能和风能占比在电力系统是14%,如果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太阳能和风能占比据预测达到70%以上,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他认为,“过去十几年来我们国家的光伏技术和风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光电和风电的成本快速下降,目前光电的最低报价达到1毛2一度电,同时风电也可以平价上网。但由于太阳能和风电是间歇、分散不可控的缺陷,所以为了电力系统稳定运转,我们常常会不得不弃风、弃光。”
“在光电和风电占比越来越大的时候,特别是成为电力主导时,长时储能显得非常重要。因为长时储能才可以保证电力的供应的安全和不间,所以我们必须对长时储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赵天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