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名艺术家、曾参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著名展览“16个美国人”的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近日在厉为阁香港空间带来了他的首个中国个展。厉为阁创立者之一布赖特·格文(Brett Gorvy)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从极简主义到极繁主义,斯特拉的艺术始终是理性的,并且基于结构的建立以及色彩、形式的平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即使在今天新技术盛行的艺术世界,斯特拉的艺术仍然是“当代的”。
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1936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莫尔登郊区,于安多佛镇菲利普斯学院上学时开始绘画。斯特拉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绘画,同时修读历史系学位课程。
1958 年毕业后,斯特拉搬往纽约,并对抽象表现主义遗风产生了新的理解。当时他曾透露对杰克逊·波洛克及威廉·德·库宁的看法,“我感受到一种犹豫,以及含糊其辞的特点,令他们的作品变得动人。但对我而言,似乎有点太脆弱。”他更钟情于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克制和逻辑顺序。
1959 年,年仅23岁的斯特拉参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16 个美国人”展览,成为其中最年轻的艺术家,这一展览被视为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自此之后,现代艺术开始挣脱早期抽象表现主义情绪化绘画的束缚,而斯特拉则被视为极简主义的重要代表,他强调理性,试图去除作品中任何表露艺术家个人情感、主观性或身份的迹象。
展览“美国大师弗兰克·斯特拉:波兰村庄”展示了斯特拉创作于1970年至1974年间的系列作品。“波兰村庄”系列见证了斯特拉从极简主义迈向极繁主义的转变,该系列画作的灵感源自《木制犹太教会堂》一书,书中汇集了71座犹太教堂的摄影作品及线稿。斯特拉从建筑中汲取灵感,开始从二维走向三维,丰富的色彩,包括瓦楞纸板、毛毡、木材在内的材料以一种基于几何、理性的方式而进行组合,色彩即是色彩本身,材料也是材料本身,除了自身之外,它们并不诉说什么。这或许让那些试图从这一系列中读出政治意味的研究者感到失望,毕竟,其创作年代恰好与越南战争、尼克松“水门”事件相交。但是,对于斯特拉而言,格林伯格的“绘画本体论”或许同他的理念更符合——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提出,现代主义就是一场不断自我批判、不断纯粹化的过程,而所谓纯粹化,就是从每一种艺术媒介中不断剔除那些不属于它的本质的东西。
对格林伯格来说,平面性成了绘画独一无二的特质,甚至构成绘画独一无二的本质。对于斯特拉而言,同样如此。虽然之后从三维转向三维,但斯特拉的艺术始终关注物体本身的表达。
2015 年,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为庆祝斯特拉作画60年,举办大型回顾展,展出其绘画、浮雕、雕塑、绘画雕塑混合体以及纸上作品。“他的艺术始终基于结构的建立以及色彩、形式的平衡。”厉为阁的创立者之一布赖特·格文告诉澎湃新闻,而面对今天新技术盛行的当代艺术世界,“无论是数字还是其他媒介,这些都是艺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澎湃新闻:此次展览展出弗兰克·斯特拉的“波兰村庄”,能否介绍一下这个系列的创作背景?
布赖特·格文:
这些作品完成于1970年至1974年间,如今,斯特拉仍然在从事创作。“波兰村庄”是他对于建筑师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所赠的《木制犹太教会堂》一书的回应。书中汇编的犹太教会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毁坏。斯特拉受到这些图像启发,开始新的系列作品的创作。这四年的工作对他而言非常重要。因为这让他得以用全新的方式去拓展他在六十年代所产生的一些理念——无论是颜色、结构还是新的材料。